来源:http://www.damingguai.com/ 发布时间:2022-10-23 阅读:1350
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正在李时珍纪念馆听“药圣”的故事。
小学生体验制作艾草香皂。
踏上湖北蕲春的土地,空气里也多了一丝淡淡的艾草香。这里盛产的艾草,被称为“蕲艾”。当地人会自豪地告诉你,“世界上有两种艾,一种是蕲艾,另一种是其他艾。”
明朝“医圣”李时珍就对蕲艾推崇备至,他在著作《本草纲目》中曾340次提到了蕲艾,并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艾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蕲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蕲春县,也是李时珍的故乡。在这座被誉为“中国艾都”的县城,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蕲艾的功效,也为《本草纲目》的诞生而自豪。这里的百姓自古就种药、采药、制药、卖药,“路人皆懂医,指草皆为药”“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成为这里独特的文化现象。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在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雨湖之滨发现了李时珍夫妇的合葬墓,墓前还有李时珍之子当年所立的墓碑,旁边是李时珍父母的合葬墓。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湖北省专门成立了国家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墓文物保管所,将李时珍及其父母的墓修葺一新,修建了“李时珍墓园”,又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李时珍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
李时珍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据明末清初文学家顾景星所写的《李时珍传》记载,李时珍,字东璧,1518年出生于蕲州一个医药世家。其祖父李晓山是一位“铃医”(也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自福建上杭迁至蕲州,每日身负药箱、手摇串铃,奔走于村市街巷,为百姓治病。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了其父的衣钵,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经常在荆王府东门外玄妙观行医。李言闻常上山采药,李时珍自小便跟随父亲左右。当时民间医者地位低下,生活艰辛,李言闻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但李时珍志不在此,他独好医学,阅遍医药经典。李时珍在14岁时考取了秀才,但后来连续3次乡试,均未中举,于是决心弃仕从医,救死扶伤。最终,李时珍得到了父亲的同意,开始了行医之路。
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李时珍因治愈荆王府富顺王朱厚焜之子得以杏林扬名,后受聘于楚王朱英裣,任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宜。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经楚王举荐,李时珍上京出任太医院“院判”一职,管理宫廷御医和医药配置。然而,嘉靖帝一心追求长生不老,迷恋修道炼丹。李时珍进言服用“仙丹”不能长生不老,反而对身体有害,惹怒了皇帝,不再受到重用。李时珍心灰意冷,任职一年后,便辞官回到了蕲州城,栖居于蕲州雨湖北岸薖所馆,自号“濒湖山人”,又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坐堂行医,并潜心创作了《濒湖脉学》《脉诀考证》《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等多部医学著作。
编写《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多年的心愿。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他发现历代主流本草典籍存在诸多错误,而且编纂简单、分类粗糙、检索不便,若以此为据行医,易用错药,贻误病情,因此,他立志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钻研历代医学名典,遍读古今经史百家书籍800余部,为了实地考察,采集药物,他又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北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本草纲目》始篆于1552年,著成于1578年,后又经10年三易其稿,1590年得到金陵藏书家胡承龙出资相助,终在1596年刻成问世。那时,李时珍已辞世3年。《本草纲目》全书共190万字,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部,编著成52卷,汇集历代本草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物总计1892种;汇集整理历代药方2936首,新增药方8160首,总计11096首;另有药物插图1109幅。
《本草纲目》不仅纠正了历代本草典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还创立了本草分类新体系——纲目分类体系,从生命的原始要素开始,沿着生命的自然进化过程分门别类,体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级到高级的分类思想。达尔文在编写《物种起源说》时,借鉴了《本草纲目》的研究成果,并推崇其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011年,《本草纲目》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span class="bjh-p" style=&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