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到了,在这个时节里艾灸可是对养生非常有好处的。那么寒露要艾灸哪些穴位呢?要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下关于寒露艾灸的相关知识,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吧。
什么是寒露节气?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每年阳历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即为寒露节气。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这实际上是古人很有意思的一种生命观。古代的人们相信天地之间的生命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一段生命结束之后,会以另外一种形态重新开始。
“三候菊有黄华”;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目之所及,都是金灿灿的香艳。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寒露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此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应开始注意固护阳气,注重足部保暖,可通过艾灸养生的方式保养体内阳气。
艾灸养生是可以防病保健、养生的好方法,对于家庭治疗和保健有着很大的作用。
那么,寒露艾灸养生需要注意什么重点?怎么做才是养生的关键呢?
寒露之后艾灸的两个重点:
一是固守阳气;
二是重视足部保暖!
寒露时节督脉主灸:大椎、肺俞、肾俞、八髎;
任脉主灸: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任督二脉是贯穿人体的主要经脉,深秋期间艾灸这督二脉上的主要穴位,对于固守阳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有非常好的效果!
寒露单个穴位可施灸天突穴,如果腰、背疼痛可加灸委中穴;老年性支气管炎可加灸大椎穴;寒露后易犯肩周炎可加灸肩井穴。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前后要注重足部的保暖,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
由于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抵抗力下降。
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极为敏感,骤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轻则引起外感咳嗽,重则可使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发作。
寒露时节出行前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用热水泡个脚。“泡脚、搓脚、熏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
《千金要方》中说:“每八月一日已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的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寒露过后,除了暖脚和熏灸涌泉穴外,身体里还有三个要穴需要好好呵护!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能滋阴降火,又能培阳补肾。而且,它阴阳都能调,可谓补肾的一个要穴。
无论是肾阳虚导致的怕冷、四肢冰凉、头晕、胆小、易受惊吓,还是肾阴虚导致的慢性咽炎、心烦、失眠、牙痛等都能通过太溪穴来治疗。所以如果肾虚了,你分不清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不知道该吃什么药的时候,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得到缓解。
“太冲穴”在脚背上的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中间的缝隙里,为肝经的原穴,能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像青光眼、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治。
如果这个穴位按上去特别的疼,是老人家的话,往往说明他的血压不正常,经常按揉可以降压;如果是年轻的女性,一般反映她肝火比较大,爱发脾气或者月经不调,经常按揉可以祛肝火、调月经。
“太白穴”,在脚内侧,大脚趾骨鼓起来的关节后下方凹陷处,为脾经的原穴,能健脾化湿、理气和胃。像老人家因脾胃功能下降导致的消化不良、胃痛、腹胀、拉肚子,便秘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改善。
涌泉、太溪、太冲、太白,均在足上,均是肝、脾、肾这三条经络上的重要大穴。寒露过后,别忘了常常呵护他们,给自己做一次足疗,就等于给全身、给内脏做了最好的保养。
艾灸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寒露养生应注意
01.做好预防秋燥工作
秋天气候干燥,因而皮肤水分蒸发快,故易造成皮肤干裂、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则。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补充机体水分,要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耗损。
02.饮食以滋阴润肺为主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03.睡眠质量要保证,早睡早起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04.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此外,个时期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
因此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05.进补要适当,因人而异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
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寒露艾灸养生好节气!艾灸哪里?注意什么?全部内容。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艾灸的方法还要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体情况,酌情取穴艾灸。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学习艾灸参考之用,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艾灸疗法、艾灸注意事项、艾灸的作用、艾灸减肥等内容,请继续浏览本站的其它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