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穴位有助于排湿?湿气重或拍打、或艾灸、或按

哪些穴位有助于排湿?湿气重或拍打、或艾灸、或按

  看了大夫说湿气重,那要如何排湿呢?其实人几何上有几个穴位对排湿是非常有好处的,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面,只要掌握了这些穴位,或拍打、或艾灸、或按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排湿。

哪些穴位有助于排湿?湿气重或拍打、或艾灸、或按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湿气重呢?

  如果你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你可能是湿气重了。

  人体中,脾是运化水湿的,如果脾受到了伤害,水湿则无法完全运化,于是就会在身体内堆积,久而久之,湿气往往会引起其他病痛。

  湿气重的人会有哪些表现?

  1、头部昏沉

  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像裹着一块布;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

  2、关节疼痛

  如果湿气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3、消化不良

  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低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4、小便浑浊

  湿邪还有一个特征也是“趋下”。例如出现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等。

  5、舌有齿痕,舌苔厚重

  如果发现自己舌苔很厚腻,或者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明显齿痕的话,那就是体内有湿了。

  6、大便粘马桶

  大便后总有某些黏在马桶上,冲水时很难冲干净,这也是湿气的表现。

  哪些穴位有助于排湿?

  1、腋下

  极泉穴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

  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

  2、肘窝

  拍打法可以排出心肺毒素。

  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

  3、膝窝

  拍打此处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

  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所以平时可拍打此处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每一至两周拍打一次。

  4、阴陵泉

  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

  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

  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5、足三里

  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

  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每天坚持多揉阴陵泉穴就好。

  操作方法:空闲的时候按揉阴陵泉,一天要保证10分钟。晚上睡觉前,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3-5分钟,最好灸之前先按阴陵泉1-2分钟。

  6、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

  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

  7、丰隆穴

  每天按压丰隆穴3分钟左右。

  配合“足三里”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像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哪些穴位有助于排湿?湿气重或拍打、或艾灸、或按全部内容。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艾灸的方法还要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体情况,酌情取穴艾灸。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学习艾灸参考之用,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艾灸的作用与功效、艾灸注意事项、艾灸穴位图、艾灸疗法等内容,请继续浏览本站的其它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