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当今社会被人们熟识并广泛的应用,不仅遍布医院、诊所、养生馆,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在网上随便一搜,就会有很多词条出现,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没有医学基础的人很容易被误导,以至于现在提起艾灸,很多人都会说艾灸可祛寒湿,但热证不能灸,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祛寒湿
大部分人都知道艾灸可以祛寒湿,这是无可厚非的。寒邪收引,湿性凝滞,寒湿为邪,经络闭阻,而艾灸疗法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湿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
补阳虚
艾叶为纯阳之品,性温通经络,艾火温热可直达经络,补虚起陷,因此对于阳虚为主的病症,用艾灸治疗能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使火气助元气,以达助阳治病之功。
养气阴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微微之脉,慎不可灸.......”对后世影响极大,由此很多医家认为灸法有截阴耗气的弊端,故气阴不足者禁灸。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艾灸补阳,阳生则阴长。龚居中《红炉点雪》说“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得益之义也”。气虚、阴虚者,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此为“以阳化阴”之意。
消火热
艾灸应用于临床以来,历代医家对于艾灸禁忌症尤为重视。不少医家认为艾灸属于温热刺激,而热能伤阴,故阴虚阳亢和邪热内炽的病症皆不可艾灸。纵观历史文献,火热之症并非绝对不可艾灸,诸症皆可灸。
通考《内经》全文,并无发热不可灸的字样,但却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火郁发之”,而灸法正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的散热退热与驱邪外出的目的。明代龚居中在其《红炉点雪》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症,无往不宜。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用之得宜恰是“热能行热”。所以火热之症,灸亦所宜。